顯示具有 蘊理散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蘊理散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考古?盜墓?

歷史課上看了一部講古墳發掘的影片,寫了殷墟,也講了不敢挖的秦始皇陵,給人留下無限神秘與想像。但是,我仔細想想,這些墳為何要掘呢?到底是什麼樣變態、扭曲的求知,竟然忍心將他人最終之歸宿破壞殆盡,甚至可以讓人將千年不朽的女屍從棺木中取出來解剖?為什麼古墳一定挖開呢?保留原樣,別騷擾死者的安眠不好嗎?



雖然出土的文物與文獻確實可以滋養今天的人類社會,我也很期待那些上古典籍的原貌究竟如何。可那些考古團隊們,開人墓室取得古物也就罷了,何必要各個開棺見屍?留給死者最後一點尊重,讓他們至少保有這最後安寧的淨土不行嗎?你跟那名死者究竟有甚麼深仇大恨,你到底有甚麼樣的理由,去打開死者的棺木?或者純粹只是你的那好奇心已經超越極限,成了一種變態?



或許我的文字有點激動,總之我想說的是,現代這樣的考古挖掘方式,我認為,根本比盜墓者還更加罪大惡極!





本文是我歷史課期末中的一段答案,我覺得實在有分享的價值,於是貼到此處。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人閒出奇蹟

最近別說是BBS了,連FB都沒空開,每天就是開GMAIL確定老師有沒有寄什麼課堂的重要

信件,然後就開始寫程式打報告,其他就是去 google docs 處理系學會的帳



親身體驗才知道,「但少閑人」那一句是多麼實際



只有閒人才有時間發牢騷吟詩作對,被這些課業壓著,別說吟詩作對了,連筆都拿不起來



少了文章詩詞,總覺得生活就不太健全,於是選了藝術賞析,現在有千字報告等著我寫



但我躍躍欲試





我想現代人自殺率高大概就是這麼回事。沒什麼閑暇,即使有,也沒甚麼事可做



忽然覺得能吟詩作對寫小說是一件多麼幸福快樂的事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談詠懷

其烈情奮發者,格律為阻,宜用新詩

其陳年老釀者,格律為輔,宜用律詩



但烈情奮發之新詩,久陳成釀,可以修而為律,或可傳頌益遠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格言兩句




有德者納人之諫,益發有德;
無德者不納人之諫,雖教不移。

98/11/?






只靠錢是打造不出奇蹟的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台灣人

反攻大陸是漢人喊的

台灣獨立也是漢人喊的



有沒有回歸故國、有沒有台灣獨立,原住民依舊在那個位置上嘆息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有德者納人之諫,益發有德;

無德者不納人之諫,雖教不移。



98/11/?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謬哉!白話莫口語?


今世有二文,一曰文言,一曰白話。

文言者,當傳之百代,萬世一法之文也
白話者,當與時遷易,一地一時之章也

然今之白話文,卒不得過於口語,否則輒受非之,而以清末民初北平之方言為法。如此,不如用雅言也。

98/11/24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詩聖之嘆音


昔詩聖有歌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今有廣廈逾億萬,卒不蔽天下寒士,而寥少富者享之,哀哉!

98/10/7

爭吵的勝負?


吵架總是會發生,誰都想吵贏對方,那究竟是誰贏了呢?

一般的想法,總是會認為只要說到對方無言以對就是贏了

所以總是搶著說最後一句話,結果通常原本有主題的吵架都會變成為吵架而吵架,因為誰都不讓步,不想讓對方認為自己
詞窮,到了這個地步,這場架已經沒有意義了。

那這種為吵架而吵架的情形,是誰贏了呢?

如果是吵到最後雙方都不想和對方講話了,那自然是兩個都輸了

但如果有一個人了解到吵的架已經失去意義,自動的住嘴了,那就是他贏了,雖然表面上會以為他是無言以對,但實際上
他已經贏了。而且已經了解到這種地步,他也不會在意別人對這件事的看法了,因為這件事根本已經失去意義。

就是有人總能保持理性的吵架,輸了就認輸,不做無意義的反駁,反倒改稱對方所言甚是,這樣雙贏的局面,不是很好嗎?

98/9/5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那默默的一群

(曾發表於鳳言瘋語論壇)

早上走進學校大樓,看見那默默的為我們清理廁所的工人,總覺得我該回報他什麼

送錢?對他而言,這不義之財只會讓他對我有疑惑,以為我有什麼企圖

送一杯飲料?還算普通的作法,但似乎也不那麼的恰當

乾脆送一杯飲水?廁所邊的茶水間裡就有了,沒意義

那到底該送什麼?

對了!是一間清新乾淨的廁所,讓他可以光明正大偷懶不工作的乾淨廁所!

原來,回報這默默的一群其實很簡單,保持好環境的清潔,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感謝了

98/8/20 寒露

中秋節裡孤單的月亮


靈感本文:只剩下一群以管窺天的傢伙,用它們的管子望著中秋節裡孤單的月亮,說:「坑坑洞洞,好粗糙的月球表面。」



8/9-8/15當週週記節錄:

如此佳節,如此月景,雅言滿胸,白話竟忘!

城市光害,明月無星伴,更顯孤寂。如今無人舉杯邀月、乏人對月吟詩,人能千里伴家人,遊子忘月顧電腦,徒留明月孤單

唯添以管窺天人,鏡管望此孤單太陰,曰:「坑坑疤疤,月面何糙!」

嗚呼!中秋佳節,明月孤懸,人人烤肉放煙火,似圓實缺!


98/8/15 中秋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所謂「禮貌」


在公眾場合自然有公眾場合才適合的衣著,不過每個地方民俗氣候不一樣,這種穿著也應該不同才是

然而,現今世界,所謂「正式」的衣著,竟然只有一種:西裝長褲、襯衫、領帶、西裝外套、皮鞋

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不用想太遠,就我們身在的台灣

西裝怎麼會是我們的民俗應該有的正式服裝?不用說原住民服飾、漢人的玄端章甫,就直接說氣候

位在這麼一個炎熱南方,因為季風與地形而多雨的小島,氣候怎麼樣也是濕熱的,穿那不透氣的西裝長褲、厚重的西裝外套
、悶熱的皮鞋,這樣對嗎?更不用說原本是為了頸部保暖用的領帶了,而襯衫則根本是為了配領帶用的

在這濕熱的小島,穿這樣根本不正常,要是在幾百年前的台灣這樣穿,你肯定被所有台灣居民當成瘋子

誰會在這種氣候濕熱的地方穿這種衣裝把自己包得死死的?只有瘋子吧?

然而漢人的玄端章甫也不適合台灣,它是在較冷的華北地區用的,在台灣穿一樣會熱死

那台灣到底適合甚麼呢?

沒錯,就是最被人所鄙視的短袖、短褲、拖鞋

這種穿著,散熱一流就不用說了,排汗也最為容易,最適合身在台灣的人穿,也難怪大部分人在家裡都是這麼穿的,因為這
樣最舒適,最能克服台灣濕熱的氣候,只是沒有甚麼文化背景而已

然而要是有人這樣穿著出席公開場合,在今日卻是會惹人笑話!

要是在百多年前的未受奇怪思想荼毒的台灣,這樣穿大概沒有人會覺得奇怪到哪裡去,頂多是風格不同而已

台灣需要一個屬於自己文化與氣候的正式衣裝,可惜今天還沒有這樣的東西,大家都被西裝的迷思給蠱惑了。

98/8/4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他鄉月圓

人多弊捨近求遠,長在己鄉,便覺他鄉好。

  我身為高雄人,卻近幾年才曉得高雄有個名產叫旗鼓餅,但很久以前我就會吃嘉義火雞肉飯了

  我表兄,嘉義人,說他平常幾未吃過火雞肉飯,是有客人來才跟著去的

  我堂兄,是個台中人,他說太陽餅很難吃,旗鼓餅很好吃

  另一個住高雄的堂兄,說太陽餅很好吃,旗鼓餅很難吃

  在高雄常聽人說台中的太陽餅好、嘉義的火雞肉飯好;就是沒人說旗鼓餅如何,搞得我們自己高雄人卻不知道旗鼓餅為何物

  人怎麼都這麼奇怪呢?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何謂勇?

子曰:知恥近乎勇



這句格言,似乎已經被人們忘記





今五月初九,我下午返家途中,騎車經一十字路口。我見綠燈,便悠悠行去。



右邊路口,一群孩童騎著車,頂著頭上的紅燈便出了來。我也不想撞他們,稍微一繞越過,卻在途中聽見一個稚嫩的聲音說:「...怕什麼?你們有沒有膽啊?...」



我聽了當下自心中湧起一股悲淒!這就是現在的小朋友們所認為的「勇」嗎?



闖紅燈叫有膽,那走綠燈的是沒種嗎?他們的觀念是不是太扭曲了?



闖紅燈,是犯規,犯了大家約好的規定,這叫沒規矩、沒教養



為什麼是勇敢呢?是不是電視電影看太多了,以為他在挑戰不公平的法律,勇敢的面對打壓嗎?



紅燈停綠燈走,這是大家約好的,至少目前是如此,所以它不單單是一條法律,而是一種規矩!



闖紅燈是沒規矩,也就是無恥!跟有膽量完全是相反的事情!那些在紅燈前面停下來的,才是真正的知恥之人、勇敢之人!



我承認我自己也闖過虹燈,但每次我都會感到羞愧,知道這是無恥的行為,所以我一再的磨練自己在所有紅燈前面都停下來,即使這個紅燈怎麼闖也不可能被撞



我不是大勇之人,但我至少不會把無恥當成是有膽量、有勇氣!



闖紅燈當作勇敢,這比無恥還糟糕!但更糟糕的是這群人竟然還是我們的下一代人!

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秀才學醫,籠裡抓雞

源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XOjvXuOWHxm6mqiRkN0VJ0F8/article?mid=1346 鄉下人的雅虎部落格







前言──訪問緣由



古諺云:「秀才學醫,籠裡抓雞。」自古以來,眾多醫家皆有共識:若未深刻體悟中國文化及思想,便難以窮盡醫道的精微。是以高舉「不學易不足以言太醫」、「醫道同源」、「醫為格物致知一事」等說者甚多。



近代以降,由於歷史因素,使中醫系的教育脫離傳統路線,中西醫匯通及中西醫一元化成為現代中醫教育的核心思維。全面吸收西方科學的長處,固然是使中醫登上國際舞臺的一大利器,但是向傳統思想叩問頂禮,更是不可忽略的浚源壯本之道。



就中醫系的教育現況而言,雖不乏堅實的科學知識與思維架構,但若談到對傳統醫家的文化背景的深切認識,便往往付之闕如。因此,系學會一直期盼能尋得一位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及醫家思想深入鑽研的師長,並與之對話,希冀能為本系埋下生機盎然的文化種子。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多方打聽,系學會得知目前於臺灣大學中文系任教的 蔡璧名 先生,不僅國學基礎深厚,對中醫更有深入的研究。於是系學會利用寒假的時間,特別向 蔡教授進行專訪。



約莫一個半小時的訪談過程中,教授精闢的論述,加深了我們對中醫本質及如何學習的瞭解。以下是訪談內容,願與全系同學分享。



教授簡介



  蔡璧名先生畢業於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暨臺大望月詩社指導老師,並身兼臺大中醫典籍研究社的指導老師,一向致力於傳統醫、道思想的學術研究。著有《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本草備要》中的認識觀──以《本草備要》為中心重審陰陽五行理論〉、〈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上)〉、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下)〉、〈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身外之身:《黃庭內景經》注中的兩種真身圖像〉等學術著作。另著有詩集《渡口芙蓉》。



問:可否請教授就您求學歷程的各個階段,談談與中國傳統醫學的邂逅與因緣?



答:



走上和中醫相關的道路,不完全是意外。



小時候的我非常喜歡文學,大學聯考後我只填了八個志願,全部都是中文系。讀中興大學中文系時,我非常喜歡中國哲學,並且遇到了一名我很尊敬的老師: 王淮 先生。他時常在課堂上灌輸我們這個觀念:「女生不夠聰明,不適合走思想。」,由於我實在太尊敬 王淮老師,所以對這句話深信不疑,因此之後我一直認為自己會研究中國文學。不過當時的中國文學研究受西方學術影響甚深,如新批評法等理論,而我個人對此並不那麼喜愛與認同。



  後來我考上師大國文研究所,當時師大正處於經學研究的全盛時期,而經學同時是師大研究所的特色,所以我有計畫的在碩士班修完五經的課程。當時我已經打算要研究經學了,但有天和一群同學到圖書館找資料時,突然有位同學感嘆道:「外面陽光正好,我們卻要在這裡做這些事情,一、兩百年後,我們也許就像某些經學家一樣,只留給圖書館一個名字。」



忽然間,我有點不太想就此埋首經學研究了。



後來我的指導老師周何先生給了我關於禮學方面的題目,回去看了那個題目之後,過了兩個禮拜,我對老師說:「老師,對不起,這個題目相關的文獻資料不夠壯美,無法讓我燃起研究的熱情與感動。」



那年寒假我到中國大陸,在北京圖書館尋找論文資料時,湊巧看到文革時代劉少奇打算廢醫存藥的相關文章。他認為中醫理論在現代已經行不通,但中藥無罪,仍有許多利用價值,我們仍可用西方醫學理論指導中藥的運用。現在不管在日本、中國大陸,甚至是臺灣,很多中醫都已走上這條路。



當我接收「中醫理論不行」論點的一剎那,身為中文系人的本能反應油然升起。中醫的理論在現代不是還沒有好好被人研究過嗎?還沒有進行研究,就讓人否定了這門學問,豈不是被安上了莫須有的罪名?真是冤枉至極。那時我想,或許我可以做這個題目。



回臺灣後,我便跟指導老師說,我想改作傳統醫家思想的研究,老師聽了非常緊張,因為那個年代沒有人在中文系從事「身體」研究,也沒有人在歷史系作「醫療」方面的題目。老師說如果我堅持作醫家思想,可能會考不上博士班。與老師討論後,採了折衷之道,我的碩士論文就寫五行思想,好歹五行思想也是先秦諸子的一家,應該「合法」,老師聽了也勉強接受。我那時寫這題目十分自在,因為我真的很想瞭解這門學問的來龍去脈。



  研究這個題目的過程很有趣,有天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生理學專著,是日本人在中日八年抗戰期間,以中國人為活體解剖對象的研究書籍。過程極不人道,但那本書至今仍難以超越,從中可以看到非常真實的人類活體臟腑顏色。我那時發現,五行理論的色彩配應和真正的身體居然如此契近。後來參考了星象、土壤等方面的研究,我覺得五行學說的起源應該有一些經驗基礎,不是穿鑿附會,也不是許多近代中國學者所認為的──幼稚的機械循環論。



  後來我考上臺大中文所博士班,不再受到限制,就開始作傳統醫家思想研究,並決定研究《黃帝內經》。我找了一位治學方法非常嚴謹,功力也很深厚,並且能讓學生自由發展的指導教授:林麗真先生,開始作這個題目。當時我把整部《黃帝內經》做成電子檔,將王冰注、林億、高保衡校正的文字一一輸入電腦,一邊點校,一邊寫論文,把所有觀念從一個小飣餖,慢慢薈萃,發展茁壯。從逐字消化,以及查閱生難字詞,在註解的過程當中,我發現把脈的功力竟隨之增進,便對這門學問愈加感興趣了。



初到臺大任教時,我的資歷尚淺,第一年申請的計劃是《黃庭內景經》,當時的想法是,從《黃帝內經》裡我知道了中醫的身體,那麼「丹道」的身體又是如何?



那段期間由於經費有限,助理很少,而我習慣先做半年的研究才提出計畫,所以我便想,不如在《黃庭內景經》完成前先做些東西。當時突發奇想,想到一般人都是透過一本書來了解本草,但我想到另一條途徑,透過研究漢代至民國的本草書籍,對每一味藥的歷史做一個縱觀的瞭解。最後決定從「本草學中的認識觀」切入,並以此計畫申請國科會的補助。



  初步搜集的歷代本草著作便已超過百本,若僅依靠個人的力量,顯然無法完成爬梳的工作,於是我召募了一些助手,主要來自我所教授的大一國文班上的學生,他們同時也是望月詩社的成員。這些學生的國文程度都有一定水平,我制定凡例,請他們幫忙剪貼、收集並整理重複或類似的內容,後來便將《神農本草經》裡所列出的三百六十五味藥的歷代流變都整理完畢了。當中耗費的人力十分可觀,起初我曾想過自掏腰包,但沒想到一下子就花去十餘萬,把我嚇壞了。因為歷代的資料太多,而書籍也很昂貴,即便讓學生到圖書館或中國醫藥學院印製資料,同樣需要一筆支出。後來我決定義務幫學生上中醫課,而他們則相對地幫我工作。當時甚至還有幾位欲報考中醫檢特考的學生聞風而來,他們認為與補習班動輒數萬的上課費用相較,用義務工作換取免費的中醫課程非常划得來,於是一年內,我的學生從個位數累積到上百人,我甚至必須向學校借教室上課。雖然是編制外的課程,我仍然認真準備,甚至為了增進學生的理解而做了精美的投影片。例如《傷寒論》便用圖片分解每一條經文,讓他們認識病機。於是我在做《黃庭》計畫的兩年中,本草計畫的申請已有初步規模,《黃庭》的研究計畫結束後,就接著做本草。



  除了醫家思想之外,我個人非常喜歡莊子,所以研究計畫也一直依違在這兩者之間。由於當初臺灣大學是以先秦諸子學門的專長聘用我,因此我謹守本分地,一篇道家論文、一篇醫家論文交錯發表。發表醫家論文時我往往會有些躊踷,因為審查的人向來都不是中醫系的教授。而國內有一些研究領域跟醫療相關的學者,對這套學問卻不一定認同,他們難免會覺得我的論文充滿「宣揚中國文化偉大論」的思想──這是對我論文的評語中,一句令我十分驚訝的話。



我認為在技術之外與內,看待這門學問的眼光真的很不一樣。我早年認穴位的時候也要經過背誦,可是現在卻覺得不需要背,只要一個人站出來,穴道的名字就在那裡了。同樣地,每多讀一次《傷寒論》,我都會覺得又比上回進步許多,但這種感覺並非「我覺得進步了」,而是「我去年怎麼講解得那麼糟?」自問去年怎麼沒有發現呢?



  後來因緣際會參加了中研院民族所余舜德先生所領導的讀書會,本來個人子計畫的研究題目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坐相與身體感」,可是第一年讀書會主持人設計的題目是「物與身體感」。他說不一定要篇篇都寫自己原初申請的題目,只要在三年計畫完成前寫好該題即可。正好這年暑假我拜一位上海的經方老師為師,投注了大量精力重習《傷寒論》,而暑假時我覺得自己實在離不開這本書,也不想離開這個主題,於是就從《傷寒論》裡找尋研究題目。那年剛好遇到幾位性情憂鬱的學生,成天將「煩」字掛在嘴上,我的論文題目就此誕生:〈《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伴隨著《傷寒論》的學習,從經典縝密的敘述切入,了解中國人如何認識「煩」,以及煩證的身體感。



  近年臺大成為五年五百億經費補助政策的對象之一,學校為了提升通識教育的內容,找我開大班通識課。幾經考慮,為了同時滿足中文系閱讀經典的需求以及一般學生修課的需要,我嘗試開了:「醫家經典中的身體論述」。上課講義原建構自我的幾篇相關論文。由於當初論文撰寫時即考慮文科讀者對這個領域可能不甚熟悉,所以詮釋原典力求淺顯詳細。每堂課我上完九十分鐘的演講課以後,便讓TA帶領三十分鐘的體驗課,在各組分配到的體驗課教室教導同學舌診、脈診及足六經的穴道,因為唯有實際體會過,才能相信和接受這套理論。這門二百多人的課程排在早上一、二節,我通常在八點十分抵達教室,每週比我晚到的學生大約只有五人,他們彷彿覺得晚到教室就吃虧了。



  學期中我列出一些參考書目,主要是《內經》、《傷寒論》的繕本、標點本,和其它的參考書籍。後來我發現買書的狀況非常熱烈,雖然這只是參考書目,而非必讀書目。此時,我深刻覺得若是只是敎授論文的內容似乎有點對不起同學的用心,而考慮更換課程內容。最後我被一位中文系學生的熱誠感動。記得剛講完《黃帝內經》,準備講《傷寒論》的時候,那位學生下課後來問我:「請問老師,我回家要預習哪個部份?」我說先預習「太陽上篇」。她又說:「預習完太陽上之後呢?老師,我從這個禮拜到下禮拜都要一直唸這一科。」當下我決定換課,那時學期還剩八週左右,我打算教完《傷寒論》。我的助教都曾在寒、暑假集訓時聽過我講《傷寒論》,有些人不止聽過一遍,我常與他們討論,一邊修正教學方式,直到學生能跟得上進度。課程非常吃重,要讀的內容很多,到了最後一週,我發現課上不完,便和學生討論是否要刪減或壓縮課程,但他們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最後決定在期末考當天早上七點準時加課,八點半進行期末考。可見這些臺大學生初次接觸傳統醫學的心情,是極感興趣的。



  我也曾想過,若年輕時選擇了中醫系,會否更加如魚得水?但如今我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讀醫書時,助長我最多的其實是道家思想,因為《莊子》書中有許多關鍵性的語言,例如「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如果不知道五運六氣,很難深入這個領域,瞭解醫書以後,我覺得醫書和《莊子》成書的文化語境,似乎比莊子歷代的注家更為一致。疏通《莊子‧逍遙遊》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後來成為我升等副教授的論文。閱讀醫書對在我研究莊學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大的助益。例如我昨天讀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講到任脈的內容,與莊學有非常密切的關聯,中國人講「醫道同源」,誠非虛言。醫、道兩家實有千絲萬縷的繫連,我的研究因而能夠齊頭並進,研讀醫書使我更瞭解莊子;研讀莊子則讓我更通透醫理。



問:可否請教授談談對於現今中醫教育的想法?



答:



我曾接觸從事中醫教學的朋友,他們常會提到教學改革的困難。我想:「如何讓一個張仲景教出一百個張仲景」,這是所有從事傳統醫學教育者的希望。



如果老師和學生的程度差得太遠,我們就只能看著傳統文化日漸沒落,我很害怕這樣的現象發生,所以每當看到我的學生寫出好詩,我都非常高興。我常對學生說:「你們現在才二十來歲,你們寫得比老師二十多歲時好太多了!」中醫也是一樣,我一直致力於縮小和學生的程度差距,希望能讓他們很快離開初學入門的階段,真正地登堂入室。



  中國有所謂儒醫的傳統,在古代,醫者地位低下,只有少數第一流的人才願意鑽研醫術,成為「執技之人」,難怪林億說,醫家至精至微之道,怎能傳給那些至下至淺之人?多少人視執技之人為三、四流的人!所以古代儒者在撰寫醫書時,常會教人好好鑽研,目的不是要人成為名醫,只是希望你我不至於被庸醫所誤。



這幾年也許因為科系所限,我並沒有培養中醫系學生的機會,也不具相應的責任。反倒有了另一種想法,我希望將中醫普及化。中醫最值得稱許的一點,是對於疾病的定義十分嚴苛,我常與一些面臨發胖的學生開玩笑說,腰圍開始變粗其實就是疾病的徵兆了,因為在一個人最健康、血液循環非常良好時,不會出現「中厚」的狀況。中醫有一套獨特的理論,在西醫尚不把一些徵兆當成疾病時,中醫就已經把它當作疾病對待了,所以說中醫同時是一門很好的預防醫學。如果人人皆有粗淺的認識,在平常無事的時候,就能將自己的身體維持在相當的水平。



問:請問教授的詩詞創作為什麼會以古典詩詞為主?



答:



我的父親過去就讀南一中起,便對於中國文化十分傾心。考上臺大藥學系後,他入了鄭曼青先生的門。我稱太老師的鄭曼青先生,人稱「詩、書、畫、中醫、太極拳」五絕。父親進入鄭先生門下後,更加重視中國文化精粹的學習。因此,從我小學三年級起,就被教育寫作古典詩,每個月都要寫幾首詩讓父親看過。起初寫詩,是用做功課及寫作業的心情,但現在回憶起來,那段歲月卻是非常值得的。



  我在臺大已經教授了十五年的古典詩。猶記第一年的教學,學生學會寫詩後,在家中被妹妹取笑:「姊,妳怎麼做這種曾曾祖母才做的事情?」但是教了幾年,逐漸有了一點口碑,多年下來,現在創作古典詩,已經變成了臺大學生自豪的藝文活動。其實古典詩的格律早已由古人定好,本身就具備一種音樂性,許多學生寫不到一年就有讓自己欣喜的成績了。



  你們一定會覺得,要閱讀古典詩就閱讀古人的作品,今日寫古典詩何益?但古人的詩再好,也未必能寫出當代的情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閱讀詩經時並不偏好看一些祭祀、儀節或戰爭背景的詩作,因為那與我們的生活較少共通的交集;但我們喜歡情詩,因為我們與古人一樣,仍會墜入愛河。我常會告訴學生,別將寫詩想成「這是為了交作業」,而要想成「我正在記錄我的人生」。例如:初戀往往難以開花結果,如果用文字記下當時的心動,也許日後回想起這段並不美好的戀情,因為詩的緣故,感覺仍會十分美好。



問:在老師的論文中曾說到:寓於醫家的知識份子不是因為職業或興趣,而是一種價值的選擇,敢問教授也將醫家作為人生價值的選擇嗎?



答:



我想是吧。我記得當初提出這個觀點時,有個老師不太贊同,他認為不管你信仰哪一宗教,參與哪一政黨,都有找醫生看診的一天,醫家怎麼會是一種價值的選擇?我想:道家的人不願深度介入政治,並且把個人的心靈、逍遙、寧靜置放在生命的第一位,這是一種價值的選擇。因為他認為生命價值超越現象世界之外,也就是說,道家認同的生命價值,乃建立在物質生活之外,是其認為更加重要的精神價值。醫家的價值取向則和道家非常相近,是非常淡泊、淡漠、寡欲的。另外,醫家還認為透過食物或藥物的選擇,可以達到生命的「中和」。「中和」是中國文化裡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說我們稱讚一道菜餚美味可口,絕不是因為某種味道特別突出,而是一種和諧的搭配進入口中的感覺。社會如此,開藥時須注意的君臣佐使等配伍也是如此。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追求如何在身體、在身體與大化流行中達到和諧的價值。學了醫家思想,會更加了解老莊思想中持盈保泰的觀念,了解如何讓生命維持在「中和」的狀態,而不過多欲求。對我而言,這雖不是我原初預期的專業,但我獲益於此項「專業」。每多讀一遍醫書,我就能越接近理想中的生命狀態。



問:傳統中醫往往受到社會大眾誤解,站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教授對此有什麼感受與看法?



答 :



我以前很怕別人說中醫不科學,可是現在,我會說中醫本來就不是科學。尤其我讀了西方的現象學理論以後更覺如此。



事實上,當我說:「我覺得某人的個性很溫和。」這句話就非常不科學,因為「溫和」無法透過度量衡來測量;即便稱讚一個人很真摯,「真摯」亦無法透過解剖學而證明。科學所指稱的真理,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的真理往往是兩回事。



中醫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西醫可以很明確指出是什麼病毒導致的疾病,而中醫卻說是病邪傳入哪一條經絡、患了六經辨證中的什麼證。整個中醫學的體系就建構在日常生活的感受中,它當然不算是一門科學。然而,即使中醫不是科學,亦不代表中醫不能用科學方法證明。很多人不能接受中醫,是因為覺得太陌生了,一般人無法從古醫籍中獲得立即的瞭解,並且體會不到。如果透過學習,漸次瞭解到中醫的理論、體會到中醫的好處,馬上就能接受了。同理,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這門學問,中醫就不會如此被懷疑了。不過,隨著教育的推廣,我認為中醫受到誤解的問題,終會逐漸消失。



  



問:請問老師覺得走中醫臨床的人,應該學習多少其它相關知識,例如天文、地理、道家?



答:



我覺得這類的書除非出於興趣,否則不須讀太多本,我的文章中雖提到天文、地理方面的內容,大多數也只是碰巧翻到而已。因為中國人感興趣的「天」,並非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或地球以外的星球那種天外之天,古人看重的是天候對人的影響,以及對生命的影響。



沒有多餘閒暇時,儘管中醫典籍提到了天文地理,也只要理會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部分就好。天文、地理畢竟是要隨著你的方子走的,所以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要念那麼多學門的東西,遇到時當補充知識念就可以了。



問:老師能否就中醫的學習方法,給大家一些建議?



答:



以學習中醫來說,我覺得《黃帝內經》提供了一個宏觀的大視野,讓人瞭解大自然及這個世界與人的互動關係,同學不妨先從這本書入手,但要知道,不是讀完《黃帝內經》就可以行醫了,這只是開始。我通常會建議同學先讀《內經》,再讀《傷寒》,接著再讀《本草》。都讀透了之後,便能初淺認識約摸百分之八十的疾病了。為何要熟讀《傷寒論》?常言道經方好學,因為經方有法,真的學會之後,治病時但依循仲景手法,心下會覺得很輕鬆。比方說太陽證的辯證──「有沒有汗」、「煩不煩」、「大便如何」、「小便利不利」、「按下去會不會痛」?從這些日常生活明白清楚的身體感問題問起,判斷點很簡單,按部就班地詢問,要出錯也不容易。



  可是經方的動作大,對一些體質敏感、身體沒有過多需要排掉的東西的人來說,未必合適。而經方的補藥,也不足以應付所有的細微變化,一旦遇到一些寒熱夾雜、身體沒有瘀積的病人,治療上便不能面面俱到,這時會比較需要時方派的輔助。就我而言,我會先把經方學到夠熟的時候,再往時方派發展。



問:可否請老師對中醫系的同學提出一些人生建議?



答:



想走出一番天地的學生,須有自己獨特的生涯規劃,有了明確的規劃,活著的感覺就與別人不同。當別人都向左走時,你就向右走吧!那邊的道路將更寬廣。中醫的前景可期,且目前仍有多處荒徑待訪。



  常有人認為,中文系的人才要念中文,中醫系的人才要學中醫,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作文寫不好又何妨,反正自己不念中文系。表面上我們是華人,但是男生穿西裝打領帶,女生穿戴胸罩、高跟鞋,我們躺在沙發上、游泳使用自由式、棒球成為我們的休閒活動,而能讀懂《莊子》的有幾人?



我們不珍視自身文化的特色,雖然中國人不必然要著唐裝、穿旗袍,或是端坐中國式座椅,但你必需正視、體會傳統文化的存在,而後再選擇是去健身房重力、有氧訓練,或是打太極拳、練書法、學國畫。



  我覺得活在這個時代的學生挺可憐,這個時代缺乏終極的價值。他們成天等待新的電腦遊戲推出,或在網路上耽溺逸樂。我認識一個朋友,現在是臺大中文系的教授,他原本學習西方建築,學生時代設計表現十分傑出,後來卻改念了中文系,這是非常大的轉向。他說因為他結婚了,並且有了小孩,在閱讀西方典籍的過程中,對於西方藝術家成名之後的瘋狂舉動十分疑慮;反觀在中國,一名精神異常者寫的詩、一名漢奸寫的詩,極可能無人問津。中國思想傳統對人格修養有很大的期許。他希望往後教養孩子時,能有所典範與楷模,是以繞了一圈,仍決定回歸中文系。



  現在臺灣的中醫師多數不念中醫經典,因為門庭若市,生意實在太好,便覺沒時間也沒必要讀經典。若只為求利,則無法達到醫者應有的高度,除非理想遠大,或有深刻的文化憧憬。傳統文化正在衰微,現況實在令人擔憂,如果你對文化抱有感情,當為自己樹立人生的標竿。

















珍奇曰:妙哉!本是「科學不中醫」,何有「中醫不科學」之謬論?醫用於人身,人身自於天地,自應以天地之道行醫。其科學西醫者,治標不治本!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電腦

沒錯,科學很白癡,永遠窺不見真裡



但是瞎貓也會碰到死耗子,就給他發現了電腦這項東西



電腦是偉大的,無庸置疑。但是它最偉大的地方,就是這個東西正好應用到科學至今都沒找到的真理



所以說他是瞎貓碰到死耗子,一個不可能碰到真理的東西一不小心應用了真理









電腦的資料都是0與1組成的,乍看之下好像是數學的二進位法



實際上他有一個科學家都不曉得的真正意義



0是無,1是有。正好互為陰陽。









陰陽爻的累積,就像掛圖不斷延伸



所以11就是1011,掛圖就是:



───

─ ─

───

───









所以說,正常的發展下,電腦應該是陰陽的產物



只是科學運氣好撞中了。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論狄賊「功業」

華夏千萬年來,累積了碩大一個金山銀庫,舉世無匹



被毛匪一個文化大革命,幾要削了一半!可悲!



如今那一半金銀哪去了?



都到土法煉鋼裡,躍進成堆堆廢鐵啦!







今世獨有閩外的一片葉子還載著些許金銀



但上面的蟲子們卻寧願要別地方飛來的枯葉與雜碎



只有珍奇默默的如蜀清守丹穴........







論共賊平生功業

缺德廢鐵非文字



──珍奇孤客

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再處陰逆陽違

可真是怪了!



都有了饅頭,何苦還去吃麵包?



都有過盛的稻了,何苦還用麥製品充飢?



原來!他們吃的不是米麥饅頭或麵包,而是──



調味料。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天毋擇善

天,不會給你提示或意見



天,祂只會給你結果,但也不會評論好壞或價值



僅僅是回報給你,一個你應得的結果



這個結果,沒有好壞可言,只有經歷者才嘗的出其中滋味



全都是獨一無二的滋味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眾人的迷信!

在求道者們的眼中,它,是最不可能得道的門派



在迷信它的人眼中,它,是通往真裡唯一的道路



它,就是現世被最多人所信仰的宗教



世間柒拾億人口,全都迷信其中而不自知



不是印度教、猶太教或者拜火教



也不是佛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



是科學